符头敕令
“敕” 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。字也作勅、勑,是告诫的意思,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。
由汉代的戒书发展而来,汉初皇帝训诫新任的刺史、太守及三边营官用戒书,后来凡告谕京外各官也用戒书。魏晋南北朝时基本沿用汉制,北周曾将敕书改为天敕。
唐代的敕书,分为发敕、敕旨、论事敕及敕牒四种。官府增减官员、废置州县、征发兵马、除免官爵、授六品以上等重要事情用发敕,又称发日敕,由皇帝亲笔填写日期;因官僚奏请而颁发的皇帝命令称敕旨;皇帝训诫百官用论事敕;由尚书省粘连牒文发出的敕书称为敕牒。
宋代除沿用唐制外,又增加敕牓一种,用以诫励百官,晓谕军民。
元代封赠官员有宣命和敕牒两种,封赠一至五品官用宣命,以白色纸缮写;封赠六至九品官用敕牒,以赤色纸缮写。
明代敕的用途广泛,凡皇帝训示中央和地方官员,或委任地方官员时用敕谕,封赠六品以下官员用敕命,敕封或告谕外藩也用敕命。敕命为卷轴式,分苍、青、黄、赤、黑五种,用丝织物织成,葵花锦面 ,乌木轴头。文官用玉箸篆,武官用柳叶篆,绘以升降龙盘绕。敕命封面为“奉天敕命”四字。敕文首写皇帝的敕辞,次书官员的身世、履历及封赠官爵的品级。末书年月日,盖以“敕命之宝”印。
清代付给地方官员依以行使职权的凭证称之为敕书,也称敕谕,分坐名敕和传敕两种。《乾隆会典》卷二:“外任官,督、抚、学政、盐政、织造、提督、总兵等,撰给坐名敕书;布政使、按察使、道员、运司及副将、参、游等官,止给传敕。”坐名敕写明被任官员的官职、姓名,所列职权较详,因人而异。本官任满时要送内阁缴销。传敕也称流传敕书,敕书内只列官衔,不具被任官员的姓名,所列职权比较固定、简明。本官任满之后不缴销,转交接任者收掌,在本衙门内流传。清代正式敕谕用得较少,一般用于例行的指示,如皇帝上太皇太后、皇太后尊号、徽号,例须敕谕礼部详查典礼具奏。修书各馆纂修书史,例须经皇帝敕谕有关官员开馆纂修。敕谕有时也用于向某一地区臣民发布命令,规格较诏书稍低。敕书用染黄纸做成,卷轴形式。一般宽50~60厘米,长2米左右,周边绘以云龙纹盘绕,多满汉文字合璧。
清代敕命沿袭明制,用于推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袭次者。也用卷轴形式,六品、七品二轴,八品、九品一轴。轴头角质,葵花锦面,色分苍、青、黄、赤、黑,五种,绘以升降盘龙盘绕,敕面织“奉天敕命”四字。敕文首书皇帝制词,次书被封赠者的官阶、姓名、功德、封赠的品秩、袭次等。末书年月日,加盖“敕命之宝”印。
(秦国经)
以上抄自《中国大百科全书》(图文数据光碟)档案学/文书学/中国古文书/诏令文书/敕
敕令 chìlìng
[constitutiones principum] 指帝王所发布的命令、法令或立法
但是…………
昨天我得到了一张这样的“符头”,三角形的符头…………当然,这东西并不是我去尪公间讨的~硬要弄一张给~没办法(暂时收着)……以前小时就有去尪公间讨过一张……但在我给火烧伤时,我学电视上,将符头贴在伤口,(以为一贴就行的)可是无效……最后得给医生打针,还要劳烦男护士用高浓酒精洗伤口………痛…
将这三角形符头打开~看看……最上面写着“佛”,“勅令”……
中间还有看不懂的文字,不是甲骨文,不是金文、不是石鼓文、不是小篆、不是隶书,不是楷书,不是草书,不是行草书,也不是宋体……可能就不是汉字~也有可能是火星文字。
佛怎会发出“勅令”!敕是帝王家的玩意儿~敕与佛会有关吗?
传说:佛主是来自印度的帝王家~他本来就是王子,后来离家出走~也许是要还政于民,不想当国王吧~
很奇怪的~为何佛还会发出敕令的~在民主时代这种文书也不太令人接受的……
以上符头也许不标准。
由汉代的戒书发展而来,汉初皇帝训诫新任的刺史、太守及三边营官用戒书,后来凡告谕京外各官也用戒书。魏晋南北朝时基本沿用汉制,北周曾将敕书改为天敕。
唐代的敕书,分为发敕、敕旨、论事敕及敕牒四种。官府增减官员、废置州县、征发兵马、除免官爵、授六品以上等重要事情用发敕,又称发日敕,由皇帝亲笔填写日期;因官僚奏请而颁发的皇帝命令称敕旨;皇帝训诫百官用论事敕;由尚书省粘连牒文发出的敕书称为敕牒。
宋代除沿用唐制外,又增加敕牓一种,用以诫励百官,晓谕军民。
元代封赠官员有宣命和敕牒两种,封赠一至五品官用宣命,以白色纸缮写;封赠六至九品官用敕牒,以赤色纸缮写。
明代敕的用途广泛,凡皇帝训示中央和地方官员,或委任地方官员时用敕谕,封赠六品以下官员用敕命,敕封或告谕外藩也用敕命。敕命为卷轴式,分苍、青、黄、赤、黑五种,用丝织物织成,葵花锦面 ,乌木轴头。文官用玉箸篆,武官用柳叶篆,绘以升降龙盘绕。敕命封面为“奉天敕命”四字。敕文首写皇帝的敕辞,次书官员的身世、履历及封赠官爵的品级。末书年月日,盖以“敕命之宝”印。
清代付给地方官员依以行使职权的凭证称之为敕书,也称敕谕,分坐名敕和传敕两种。《乾隆会典》卷二:“外任官,督、抚、学政、盐政、织造、提督、总兵等,撰给坐名敕书;布政使、按察使、道员、运司及副将、参、游等官,止给传敕。”坐名敕写明被任官员的官职、姓名,所列职权较详,因人而异。本官任满时要送内阁缴销。传敕也称流传敕书,敕书内只列官衔,不具被任官员的姓名,所列职权比较固定、简明。本官任满之后不缴销,转交接任者收掌,在本衙门内流传。清代正式敕谕用得较少,一般用于例行的指示,如皇帝上太皇太后、皇太后尊号、徽号,例须敕谕礼部详查典礼具奏。修书各馆纂修书史,例须经皇帝敕谕有关官员开馆纂修。敕谕有时也用于向某一地区臣民发布命令,规格较诏书稍低。敕书用染黄纸做成,卷轴形式。一般宽50~60厘米,长2米左右,周边绘以云龙纹盘绕,多满汉文字合璧。
清代敕命沿袭明制,用于推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袭次者。也用卷轴形式,六品、七品二轴,八品、九品一轴。轴头角质,葵花锦面,色分苍、青、黄、赤、黑,五种,绘以升降盘龙盘绕,敕面织“奉天敕命”四字。敕文首书皇帝制词,次书被封赠者的官阶、姓名、功德、封赠的品秩、袭次等。末书年月日,加盖“敕命之宝”印。
(秦国经)
以上抄自《中国大百科全书》(图文数据光碟)档案学/文书学/中国古文书/诏令文书/敕
敕令 chìlìng
[constitutiones principum] 指帝王所发布的命令、法令或立法
但是…………
昨天我得到了一张这样的“符头”,三角形的符头…………当然,这东西并不是我去尪公间讨的~硬要弄一张给~没办法(暂时收着)……以前小时就有去尪公间讨过一张……但在我给火烧伤时,我学电视上,将符头贴在伤口,(以为一贴就行的)可是无效……最后得给医生打针,还要劳烦男护士用高浓酒精洗伤口………痛…
将这三角形符头打开~看看……最上面写着“佛”,“勅令”……
中间还有看不懂的文字,不是甲骨文,不是金文、不是石鼓文、不是小篆、不是隶书,不是楷书,不是草书,不是行草书,也不是宋体……可能就不是汉字~也有可能是火星文字。
佛怎会发出“勅令”!敕是帝王家的玩意儿~敕与佛会有关吗?
传说:佛主是来自印度的帝王家~他本来就是王子,后来离家出走~也许是要还政于民,不想当国王吧~
很奇怪的~为何佛还会发出敕令的~在民主时代这种文书也不太令人接受的……
以上符头也许不标准。
评论
符,本来就是道教的。加了佛字,这是变成民间的宗教了。就像很多巫术用可兰经来做咒语,但可兰经不是拿来做咒语的。